两大平台倒闭、头部连锁转型、2.8元机滤抢客…汽配走进“累死自己、卷死同行”生死局?
2025年,汽配赛道硝烟再起。
行业寒冬中,甲乙丙丁、车配宝两大汽配平台相继陷入“倒闭”疑云,甚至有加盟商损失30万遭限高;与此同时,深耕行业数十年的直营连锁康众也悄然转身,开启合伙人模式。
旧的秩序正在瓦解,汽配赛道围绕生存的乱战也同步开启。
2.8元一个的机滤引发争议,而0.54元机滤的横空出世,则彻底击穿了行业对价格的想象底线。
价格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。而更深刻的危机来自边界之外。
当文具巨头得力集团生产的雨刮器登陆各大电商平台,似乎也在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:跨界者正强势蚕食这本就拥挤的市场。
汽配行业正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恶性竞争。
1、汽配赛道打响低价抢客大战
2.8元的机油滤清器掀起波澜背后,是行业内部对产品质量与商业逻辑的深度质疑。
抖音平台上,这款超低价机滤的测评视频快速传播。评测结果显示,尽管开启压力略高于原厂产品,但其整体做工和材质“尚可”。
某机滤品牌负责人从成本角度算了一笔账:以稳定质量为前提,从工厂到汽配店再到修理厂,每只2.8元的机滤实际要亏损1元。按该厂日均出货10万只计算,一年将亏损超过3000万元。
“这完全违背正常企业经营逻辑。”他表示,若降低质量门槛,2.8元确实能做出机滤,但“质量将没有下限”。
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,如果坚持质量稳定,那么2.8元机滤只能是工厂的补贴行为,其目的是“跑马圈地”——通过牺牲滤清器利润来捆绑销售刹车片、火花塞等其他产品,期待在其他项目上获利。
不过,他对此策略并不乐观:“在汽配价格日益透明的环境下,牺牲一个品类利润并转嫁到其他品类,实际操作难度很大。”
更多行业观察者则将此举类比近期火热的外卖大战——“客户只需几分钱就能喝到咖啡,品质没问题,但平台靠的是烧钱补贴来锁客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2.8元并非价格战的终点。近期有自媒体曝光,某平台推出0.54元机滤、5.6元刹车片、8.8元减振器,条件仅限新用户下载APP。
与此同时,“2.8元机滤”活动发起人已开始推广9.9元空气滤清器。
可以确定的是,2.8元机滤本质上是一种低价营销策略,是汽配赛道激烈抢客的缩影。
低价之外,汽配商还需要提供超长质保、免费送货退货或者给到修理厂更长账期,这些增值服务都要汽配商从单薄的利润空间中再挤一挤。
2.8元机滤或许只是开始,汽配行业的竞争格局还将有更大的挑战。
2、汽配陷入“累死自己、卷死同行”的囚徒困境
当前,汽配行业的“寒冬”已成为全球性现象。
在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,传统燃油车配件需求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。今年以来,凯毅德、First Brands Group、马瑞利等国际汽配巨头相继启动破产重组,正是这一行业变局的缩影。
反观国内市场,汽配商面临的竞争环境更为复杂,普遍陷入“累死自己、卷死同行”的发展困境。这种困境的形成,源自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。
从终端需求看,车主的消费行为正趋于理性、对价格更为敏感,同时受平均行驶里程下降等因素影响,进店保养频次有所减少。
F6大数据显示,上半年乘用车轮胎、刹车片、刹车盘等多个品类均出现全城市级别的需求下滑,增长乏力成为普遍现象。
供给端的问题同样突出。过去几十年行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,导致产能严重过剩。
绝大多数汽配易损件在性能和质量上已高度同质化,陷入了“你有我都有”的竞争僵局。为消化产能、维持运转,厂家不得不低价倾销,哪怕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经营。
渠道变革则让局面雪上加霜。传统的多级分销模式因效率低下、成本高企而日渐式微,越来越多的厂家选择直接对接大型修理厂或连锁店,中间商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。
更关键的是,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价格信息高度透明。修理厂老板通过手机几分钟就能完成多家供应商的比价,这使得任何企业都难以维持高利润。
与此同时,修理厂的客户忠诚度持续走低——在配件质量相近的情况下,价格和供货速度成为采购决策的核心因素,“谁便宜、谁送货快、谁账期长就找谁”已成为常态。
这些因素共同将汽配商推入了典型的“囚徒困境”:不降价,客户流失;降价,则无利可图。
这种困境已然波及到了资本加持的汽配平台企业,即便是完成数亿甚至数十亿融资的平台,如今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调整其商业模式。
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中,如何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,已成为每个汽配企业必须直面生存考题。
3、微利时代,谁能留在牌桌?
价格战火仍在汽配赛道蔓延。
业内普遍认为,持续内卷将是汽车后市场的长期常态。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抢夺客户,虽能短期见效,长期却将导致行业生态恶化:当供应链利润被极致压缩,部分厂家可能被迫降低品质标准,最终损害维修终端与车主利益,形成“无利润—低质量—差服务”的恶性闭环。
在此背景下,行业出清与整合已势不可挡。综合多方判断,未来三至五年内,超过30%的尾部汽配商将退出市场,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。
微利时代的生存法则,正推动汽车后市场走向更深度的协同。其中,在行业内曾引起热议的“修配融合”模式再度引起关注,甚至被视为破局路径之一。
因为无论是配件商还是维修厂,单打独斗都已难以应对利润持续收窄的压力。这意味着,传统简单的买卖关系将被打破,配件供应必须更深度嵌入维修服务流程,汽配与汽修的出发点需保持一致——更好的服务好车主。
在这一过程中,创新服务能力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。有观点指出,渠道商接下来不应盲目增加经营项目,而应提升创新服务的比重。
例如,已有渠道商通过自学AI短视频技术,为合作门店提供内容创作支持,成功将客户月产值从五千元提升至万元。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增值服务,正是未来汽配商提升黏性、创造增量的可行路径。
当然,提供创新服务的前提是有利润,低价并非长久之道。当整个价值链在重压下重构,行业的淘汰赛已经鸣枪。
换句话说,无论是汽修还是汽配赛道,都在进入一个优胜劣汰、强者恒强的新阶段,如何留住牌桌,都是亟需回答的命题。